港股市場以一場氣勢如虹的暴漲,向全球投資者展示了中國資產的韌性。
DeepSeek大模型發佈,引爆中國資產。截至3月5日,恆生指數年內漲幅達17.62%,恆生科技指數更是一騎絕塵,累計上漲28.87%。
港股本輪上漲行情的起點始於1月14日,真正意義上的加速始於春節假期歸來。
自1月14日以來,多隻港股相關產品今年以來表現亮眼。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5日,多隻港股基金年內漲超20%。
跟蹤港股市場的基金迎來飆漲,南方恆生科技指數發起(QDII)(A類:020988;C類:020989)、香港科技ETF(159747)、H股ETF(159954)、恆生指數ETF(513600)對應跟蹤的指數漲幅如下:
這一輪港股上漲的核心驅動力,既來自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度轉型,也得益於全球資本對中國科技創新的重新定價。
01
全球投資者重估中國資產
科技與AI引領新經濟浪潮,阿里巴巴、騰訊等港股科技龍頭,正從傳統互聯網巨頭向AI時代的“新基建”角色躍遷。
阿里巴巴宣佈未來三年投入超3800億元建設雲與AI基礎設施,創下民營企業歷史之最;騰訊旗下微信宣佈接入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進一步夯實技術護城河。
這些動作不僅推動企業盈利預期上修,更催化了市場對港股科技股從價值到成長的估值重構。
外資機構看好中國資產。
摩根士丹利策略師表示:
中國股市,特別是離岸市場,正在發生結構性轉變,將帶來可持續的淨資產收益率(ROE)和估值復甦;
從數據來看,MSCI中國指數的ROE有望持續改善:一方面,來自股東回報的顯著提升,MSCI中國指數的股息率自2020年來上升了75%,回購規模也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中國公司在AI領域展現出較強的競爭力,在DeepSeek等中國企業最新技術突破的支撐下,科技密集型企業或能實現利潤率和ROE的增長;MSCI中國指數的ROE已從2023年中期的9%提升至目前的11%,並且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預計到2026年底,MSCI中國指數的ROE有望超過12%。
挪威1.8萬億美元(約合13萬億元)主權財富基金的CEO尼古拉·坦根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期間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天要怎麼做?那就是拋售美國科技股,購買中國股票。”
高盛看好中國資產,判斷中國股市將進一步上漲。高盛把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12個月目標點位從1190上調至1220,以反映人工智能採用對中國企業利潤的積極影響。新的預測表明,該指數較週二收盤價還有12%的上漲空間。Sunil Koul等策略師預計中國股市將進一步上漲,因刺激措施有望穩定經濟增長。
重估中國資產,從一種氣勢, 逐漸變成一條被外資認可的邏輯。
02
誰在買港股?買什麼?
春節以來,港股市場迎來全球資金的共振增配。通過拆解各類資金的流入結構,興業證券發現:“AI+”板塊是南下資金與外資的共識。
南下資金成為港股大漲的“助燃劑”。
截至3月5日,今年以來南下資金高達2952.81億港元,其中僅有6個交易日是淨賣出,其餘皆是淨買入,單日淨買入資金超過100億港元的交易日就有14次。
據高盛最新發布的報告,2月14日至20日期間,對沖基金加大了對亞洲股市的押注意願,目前已升至201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A股和港股佔資金流入的近一半。
科技龍頭成為資金加倉的核心標的。南向資金持續加碼阿里巴巴、騰訊控股、中芯國際、小米集團等熱門股;外資顯著青睞中國科技龍頭公司,包括騰訊、小米、美團、商湯等。
這波科技股主導的行情中,資金淨流入港股推動其強勢領漲,背後的核心驅動力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港股的“AI含量”更高。恆生指數、恆生綜合指數的“AI含量”(AI概念股佔指數的權重)分別為34.9%、29.6%,高於內地市場代表性指數中証800、滬深300、創業板指的4.0%、4.5%、5.3%。
其次,港股AI資產更具辨識度。從國際投資者關注度較高的指數來看,代表A股核心資產的中國富時A50指數的AI含量約為26.1%,代表“港股核心資產”富時中國50指數的“AI含量”高達46.9%。
03
跟蹤港股市場的基金有哪些?
港股市場的國際化程度較高、資金結構較為複雜,個股單日無漲跌限制,投資風險相對較大。此外,開通港股通賬户要50萬資金門檻,相對較高。
在此背景下,投資於港股的ETF由於降低了門檻,成為了市場投資港股的新工具。目前A股市場中,越來越多的ETF產品跟蹤港股市場。
目前國內可投資港股的基金眾多,包括被動跟蹤港股相關指數的指數基金,也有主動權益類基金。
以南方基金旗下跟蹤港股市場的基金為例,南方恆生科技指數發起(QDII)(A類:020988;C類:020989)跟蹤恆生科技指數,覆蓋30家港股科技龍頭,是場外投資恆生科技指數的工具。
(本文內容均為客觀數據信息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作為主動權益基金的南方港股數字經濟混合發起(QDII)(A類:019265;C類:019266),重點佈局數字經濟、AI、智能駕駛等前沿領域。
香港科技ETF(159747)作為場內工具,T+0交易,流動性優勢明顯,聚焦港股科技龍頭,持倉涵蓋小米、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美團、比亞迪股份等企業。
恆生指數ETF(513600)一鍵覆蓋港股核心資產,涵蓋港股市場市值最大、流動性最強的70家公司,兼顧金融、地產、科技等多行業均衡。
H股ETF(159954)聚焦中字頭央企與紅籌股,成分股涵蓋“科技+紅利”,重倉股包括阿里巴巴、小米集團、騰訊控股、建設銀行、中國移動、工商銀行、比亞迪股份、中國銀行、中國平安等。
對於當下的港股市場,中信証券給出了較為樂觀的指引:在此輪上漲後,當前恆指和恆科的動態PE僅處於歷史45%和31%的分位數,疊加業績預期的上修和賣空佔比維持高位,港股安全邊際仍然充分,港股仍將延續2024年以來的反轉行情。
總體上,目前各渠道的信息顯示,春節後這輪中國資產重估行情引爆了海內外資金的情緒,中國資產新敍事也正傳遍全球。
每一個現象級投資方向自誕生起,會不斷洗禮每一個入局者,沒有面對挫折、錯殺、波動信念不改的定力,都會出局。
投資中有句話,靠運氣賺的錢,都會靠“實力”加倍賠回去。現在應該做的,不是眼饞短期的交易型機會,而是花些時間看看。
中國資產的敍事結構,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保持獨立思考,在能力圈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獵物。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