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1月22日起,港股稀土板块可谓迎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上涨期。
期间,该板块连续拉升,分别于1月24日、2月6日、2月19日、2月24日录得10.30%、8.62%、26.13%、7.92%的涨幅,直至如今,22个交易日累涨超80%。在这其中,概念股金力永磁(06680)也累计涨幅超85%,如此涨势在一众板块和概念股中可谓引人瞩目。
(行情来源:富途)
从消息面上来看,不乏政策面上的利好。
2月19日,为贯彻落实《稀土管理条例》,工信部发部《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意见稿)》(下称“调控管理办法”)和《稀土产品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意见稿)》(下称“追溯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调控管理办法》意见稿中,明确稀土开采企业和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应当是国家推动组建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强化了中国稀土和北方稀土的行业龙头地位,有助于提升公司估值。而《追溯管理办法》意见稿则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自然资源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建立稀土追溯系统,加强稀土产品全过程追溯管理,推进有关部门数据共享。将提升稀土供应总量管控的实际效果,从而明显改善从供给端影响稀土价格的能力。
众所周知,二级市场中向来不是“空穴来风”,此次政策利好的板块究竟藏有什么深意呢?又将如何助推行业发展呢?
增强供给端管理,政策“稳价”意图显著
回望2024年,受市场环境、行业供需周期等因素影响,第一季度主要稀土产品价格快速回落,而后第二、三季度稀土产品价格则在低位不断震荡,进入第四季度,部分稀土产品价格才有所好转,触底反弹。
至2024年底,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稀土价格指数为163.8点,较年内1月2日最高点198点跌去17.27%。现货市场方面,12月31日氧化镨钕市场均价为39.8万元/吨,较年初(1月2日)44.3万元/吨的价格下降10.16%。
(图片来源:中国稀土行业协会)
受震荡下行的稀土产品价格影响,稀土概念股2024年的业绩也大多表现不佳。
2024年前三季度,广晟有色、包钢股份分别净亏损2.76亿元、5.16亿元,营收降幅则分别为43.85%和6.94%。同期,稀土巨头中仅厦门钨业(600549.SH) -0.210 (-1.065%) 净利润实现正向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20.78%至14.02亿元,营收则同比下降10.70%至263.69亿元。而北方稀土(00769,000831.SZ)则营收和净利“双降”,营收同比下滑13.5%至215.60亿元,净利同比下降70.64%至4.05亿元。
而反观港股市场概念股金力永磁(06680)业绩亦有所下滑。在最新业绩预告中,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预计同比上年下降42%-52%,则主要由于稀土原材料价格同比大幅下降及宁波工厂、包头工厂相关成本费用影响。
值此稀土价格波动、概念股业绩普遍不佳的发展环境下,智通财经APP认为,本次《调控管理办法》和《追溯管理办法》意见稿的出头可谓是一剂“强心针”,有利于促进稀土行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其中,本次《调控管理办法》拟对纳入指标的稀土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稀土矿指标新增独居石矿,稀土冶炼分离指标新增境外进口的稀土矿产品。这一调整意味着企业通过这两种渠道进行稀土产品生产时,将受到严格监管,进而导致稀土供给端呈现收紧态势。
2024年,全球氧化镨钕产量约10.5万吨。根据我国海关总署以及百川盈孚数据,2024年我国从主要国家进口稀土矿折REO约为83487吨,折合氧化镨钕约16697.4吨,约占2024年全球供给的16%。这部分供给未来将受国家指标管控影响,增长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稀土指标的确定过去主要依赖各企业自行申请,如今,稀土指标制定模式或将迎来重大变革,直接由工信部、自然资源部、发改委共同研究拟定当年度稀土指标,体现国家对稀土产业宏观调控进一步增强。
而本次《追溯管理办法》提出全新的产品追溯概念,适用企业包括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综合利用及稀土产品出口企业。其中,稀土回收企业(综合利用企业)过去黑稀土问题严重,部分企业违法开采稀土用于生产,若新办法实施,产品追溯将有力打击非法供给,净化稀土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若本次《调控管理办法》(意见稿)、《追溯管理办法》(意见稿)正式实行,将与2024年10月1日正式开始实行的《稀土管理条例》形成组合拳,进一步收紧、把握稀土供给端。从行业供需格局角度看,稀土行业供需后续有望维持紧平衡,稀土价格有望上涨,而在短期情绪与长期供需逻辑上,稀土永磁板块未来将表现亮眼。
人形机器人开启“量产元年”,稀土需求仍是星辰大海
稀土磁材下游应用场景广阔,据上海证券报援引自弗若斯特沙利文,2023-2028年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全球消费量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17.2%。在终端需求中,新能源汽车、节能变频空调、风力发电、机器人及工业伺服电机领域增长值得关注。
在这其中,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下一个需求爆发点。
以数据为实。
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中,伺服电机是控制机器人关节灵活运动的关键设备,对精度、转速、抗过载能力、稳定性、速度响应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高性能钕铁硼磁材成为其理想材料,有助于在快速反应、提高功率密度的同时,减小体积,实现轻量化。
从产业发展节奏看,人形机器人产业 25 年有望进入量产元年,26 年则迎来商业化爆发。
从国外市场来看,2024 年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发布元年,例如 1XTech 发布双足人形机器人 NEO、开普勒发布先行者
K2、波士顿动力发布电动版人形机器人进入 atlas 等。2025 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进入量产、集中功能测试阶段,马斯克表示,特斯拉 25 年将生产 1
万台 Optimus 机器人,如果一切顺利,特斯拉可能 26 年中开始量产 1 万台 / 月机器人。
国内方面,部分领先企业则相对较早实现小批量量产。宇树科技旗下的 UnitreeH1 作为国内第一台能跑的人形机器人,2025 年春晚表演尽显技术实力,而在
23 年 10 月就完成了首批商业化小批量交付。截至 2025 年 1 月 6 日,智元机器人量产的第 1000
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其中,双足人形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731 台;另外,优必选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也实训顺利,有望开启规模交付。
伴随着人形机器人迎来“量产元年”,行业市场规模无疑也迅速扩大——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数据透露,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生产国,2024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 27.6 亿元,并有望在 2030 年成长为 “千亿元市场”。而参考高盛预测,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1540 亿美元。
单单人形机器人这一领域便能激发千亿需求规模,而若再叠加新能源汽车、风电等主要应用领域,稀土需求显然是未来可期的。
据国泰君安证券表示,随着国内稀土指标从强供给释放周期转换到供给约束格局,叠加海外规划增量多但实际放量缓慢,供给端约束成效初显。新能源车、风电需求延续增长,工业电机的设备更新需求有效抬升
2025—2026 年需求曲线,或接力新能源成为稀土的重要需求增长来源;再叠加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扩张,2025 年或再度开启稀土磁材成长大年。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政策上,加严供应管控,缓解稀土供给过剩压力,这将推动目前处于底部的稀土价格回升,有助于稀土磁材业绩的显著改善。另外,稀土管控政策将进一步强化稀土集团的行业龙头地位,有利于估值提升。需求上,随着汽车电动智能化、人形机器人和无人机等应用领域加速发展,将长期利好稀土永磁高效电机的需求。至此,建议关注国内稀土龙头,如北方稀土、中国稀土,该股资源壁垒深厚,市场份额稳定,及受益于稀土需求高景气的金力永磁。
(A股报价延迟最少十五分钟。)新闻来源 (不包括新闻图片): 智通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