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金融市場聚焦於聯準會 (Fed)12 月利率決策,市場對政策路徑判斷明顯分歧。此前,受通膨溫和與勞動數據疲軟影響,多數觀點認為下月再次降息幾成定局,但 Fed 官員近期一系列鷹派表態讓降息預期徹底降溫,即使上周五(21 日) 有官員釋放鴿派信號,關於年底貨幣政策走向的爭論仍未平息。
美國銀行 (BAC.US) 首席投資策略師 Michael Hartnett 出具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當前流動性收緊已經對多個資產類別造成明顯衝擊,Fed 正面臨持續降息的壓力,而加密貨幣市場將成為首個感知政策轉向的風向球。
美銀表示,加密貨幣、信貸、美元及私募股權等資產均已出現「流動性高峰」訊號。過去兩年全球央行多次降息推高市場投機情緒,但近期 Fed 鷹派言論讓市場對明年進一步寬鬆產生疑慮,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持續下跌,凸顯流動性緊縮對風險資產的衝擊。
Hartnett 觀察到,目前美股銀行股的疲軟與 2018 年 12 月情形相似,流動性敏感族群的持續下跌恐迫使 Fed 轉向寬鬆。
今年以來,全球央行累計 316 次降息催生了流動性盛宴,直接推動 AI 投資熱潮、日股劇烈波動及加密貨幣投機行為。Hartnett 預判,2026 年 Fed 恐重演「政策投降」,被迫開啟降息週期,屆時長天期零息債券 (憑藉長天期優勢兌現利率下行估值溢價)、比特幣(對流動性變化最敏感,常領先救市信號啟動上漲)、中型股(對融資成本敏感,降息後將展現盈利能力上漲與補漲股) 等三類資產將最受益。
同時,日本債務危機加劇了全球流動性擔憂。日本 30 年期國債近兩周下跌 5%,全年累計跌幅達 12%,創 1970 年代以來最差表現,日元兌美元匯率逼近 160 關口,刷新 40 年低點。
政策層面,「寬財政 + 鬆貨幣」的錯配加劇風險。新任首相推出佔 GDP 3% 的財政刺激,而央行實質政策利率仍為 - 2%。日本國債殖利率突破關鍵阻力位,與全球債市回溫形成反差,日本央行 (BOJ) 陷入兩難,升息控制通膨恐觸發股市暴跌,維持寬鬆則本幣與國債繼續承壓。這場危機透過套利交易平倉鏈條向全球蔓延,恐衝擊美元流動性及美股、信用債、加密貨幣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中型股呈現估值與走勢背離,估值處於 15 倍低點且受益於貿易摩擦緩解與製造業回流,今年表現卻持續承壓,凸顯 Fed 政策調整落後於市場需求。
銀行股指數跌破 140、券商指數跌破 950,這些流動性敏感族群歷來是政策轉向的先行指標,如 2018 年 12 月經驗所示。
Hartnett 強調,Fed 必須持續降息的訊號已經顯現,而當 Fed 被迫大幅降息時,市場將湧現大量投資機會,歷史顯示央行政策「投降」往往為風險資產帶來顯著重估機會。
作為政策轉向的重要風向球,加密貨幣市場對流動性變化高度敏感。儘管比特幣、以太幣近期暴跌,但 Hartnett 認為,它們將率先反映 Fed 救市行動。
調查顯示,加密貨幣雖僅佔機構資產配置的 0.4%,但今年零售資金湧入達創紀錄的 460 億美元,衍生性商品交易佔 74%,使得加密貨幣成為流動性和投機的前沿陣地。一旦 Fed 釋放政策轉向訊號,加密貨幣市場有望率先反彈。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