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周四 (30 日) 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後雖將芬太尼相關關稅從 20% 降至 10%,但美中兩國並未解決貿易順差、產業補貼和技術主導權等根本衝突。分析師指出,夾在兩大超級強權間的企業未來幾年仍將面臨動盪局面。
即使川普下調關稅,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仍處於歷史高點。北京雖放鬆了對稀土礦物的最新嚴苛出口管制,但不透明的許可制度仍困擾著美國製造商。
根本矛盾未觸及、去中化趨勢難逆轉
「就目前而言,這種休戰是積極的,但我們都應該預料到未來緊張局勢會升級,」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現任華盛頓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卡特勒 (Wendy Cutler) 表示。
企業界表示,美國公司將生產轉移到中國境外的趨勢還會持續下去。目前美國對大多數商品徵收的關稅仍高於對越南和泰國等替代國家的關稅,中美兩大超級強權之間的衝突可能再次爆發。
位於密爾瓦基的 ABC 集團副總裁 Benjamin Jurken 致力於幫助美國企業管理其在亞洲的供應鏈,並一直協助客戶將生產重心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等地。他表示,最新的關稅豁免政策不會改變客戶的計畫。
「無論關稅是否降低,許多人已經做出了戰略決策,以某種形式在中國以外實現多元化發展,」Jurken 說。
稀土爭議暫緩但未解決
儘管中國同意暫停 10 月 9 日宣布的嚴苛稀土出口限制措施,但並未改變 4 月推出的許可證制度。這意味著希望進口中國稀土磁鐵的美國汽車、電子和國防企業仍然必須經歷繁瑣的政府許可審批流程,可能耗時數周,有時甚至會被拒絕。
一位磁鐵進口商表示,即使一些許可證已經發放,供應鏈仍然嚴重延遲。
川普在會後表示,進口稀土的障礙已被消除,希望稀土這個詞能「暫時從我們的詞彙中消失」。但美國公司可能會繼續尋找中國以外的稀土來源。西方公司和政府正投入數十億美元,發展獨立於中國的關鍵礦產供應鏈。
科技競爭仍是焦點
科技仍然是衝突的焦點。美國和中國在 AI 和量子運算等尖端領域展開激烈競爭,雙方都將各自掌握的技術武器化,並將其作為談判籌碼。
川習休戰協議雖然撤回了雙方近期的一些措施,但仍保留了許多令北京不滿的美國高科技出口管制措施。例如,美國維持著一份中國企業貿易黑名單,稱這些企業構成國家安全風險,但暫停了 9 月底宣布的一項新規一年,該新規原本將黑名單擴大到名單上企業持股至少 50% 的子公司。
北京顧問公司胡同研究創始合夥人馮楚城表示:「實際上,雙方就像坐上了時光機,回到了 9 月 29 日之前的狀態,」除了與芬太尼執法相關的 10% 關稅下調之外。「對北京而言,這一事件將增強其對產業韌性戰略的信心。」
「美中關係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亞洲集團合夥人、資深外交官 Daniel Kritenbrink 表示,「它仍將是世界上最複雜、競爭最激烈的關係。」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