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 (NVDA.US)       市值在周三 (29 日) 首次突破 5 兆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個達到此里程碑的公司。這一驚人成就,不僅是資本市場對單一科技公司的狂熱追捧,更代表著 AI 時代核心資源供給者——輝達的絕對統治力。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 GTC DC 大會上,展現了來自 AI 的強勁、甚至是飢渴般的需求。他預期,未來 Blackwell 和 Rubin 架構晶片將帶來超 5,000 億美元的收入,這筆巨額營收預計將來自多達 2,000 萬顆 GPU 的出貨量。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預測的營收規模,是 Hopper 架構晶片在 2023 年至 2025 年貢獻營收的五倍之多,清晰地描繪出一個指數級增長的 AI 算力市場。
作為 AI 時代最稀缺資源 GPU 的「賣鏟人」,輝達一手掌握了定價權。其市值直觀反映了市場對美國 AI 未來樂觀程度的深度。然而,儘管市場情緒高漲,伴隨著 5 兆美元市值的到來,國際社會對 AI 熱潮是否正在形成泡沫的質疑聲音也空前高漲,這必須從推動輝達估值攀升的複雜金融機制說起。
驅動估值飆升的資本內循環
輝達能夠衝破 5 兆美元,絕非僅靠單純的產品銷售。其背後是一場精心佈局、規模龐大的「資本內循環」,一群科技巨頭正透過彼此的資金,共同吹起這個估值氣球。
這場資本牌局的核心邏輯在於供應商、客戶與投資者角色的模糊與交替:
輝達與 OpenAI 的雙向奔赴: 輝達宣布向 OpenAI 投資高達 1,000 億美元的巨款。作為回報,OpenAI 則承諾了一份價值 10GW GPU 的超級訂單。這使得輝達的投資款,有相當一部分以收入的形式流回自己的口袋,形成一個完美的資金閉環起點。
甲骨文的角色扮演: OpenAI 需要龐大的雲端基礎設施來運行其 GPU 集群,因此向雲端服務商甲骨文(Oracle)採購了高達 3,000 億美元的雲端服務。甲骨文為支撐如此巨大的算力需求,最終只能向輝達購買更多的晶片。資金因此在輝達、OpenAI 和甲骨文三家公司之間完成了首次循環,每一方都獲得了可觀的營收和訂單,讓市場故事變得更具說服力。
競爭者的「鐵索連舟」: 即使是頭號競爭對手 AMD,也在加入了這場牌局。AMD 宣布與 OpenAI 達成合作,將部署 6GW 的 GPU 算力,並授予 OpenAI 1.6 億股認股權證,相當於間接將近 10% 的股份交予 OpenAI。
這種「鐵索連舟」式的關聯交易,將巨頭們的命運緊緊綁在一起,透過巨額訂單和股權互換,共同將 AI 的故事拉長至遙遠的 2030 年,並確保了算力供應商輝達的市場份額和收入預期持續處於高位。
從現金流到高槓桿 無止境的融資燃料
5 兆美元市值背後,還有巨大的資金投入壓力。AI 的發展牽扯到算力、電力、儲能等一系列長週期、高投入的重資產領域。
初期,巨頭們的資本開支尚能依靠自身的自由現金流和「降本增效」(如裁員)擠出資金。但隨著競爭白熱化,牌桌上的玩家們開始動用更危險的工具「加槓桿」。截至 2025 年第二季度,「每股七巨頭」的自由現金流總額已較 2024 年底下降了 62.45%,表明內生資金已不足以支撐這場軍備競賽。
舉債投入: 科技巨頭們不再滿足於內部資金,紛紛透過發行債券、股權融資,甚至尋求私募信貸來籌集資金。
高風險融資案例: Meta 聯手私募巨頭 Blue Owl 發行私募債券籌資 $270 億美元興建資料中心,創下私募債發行紀錄,其殖利率高達 6.58%,已逼近垃圾債水準,顯示出市場對於 AI 投資的極度渴望和願意承擔的風險。
AI 敘事對美股的「綁架」效應
輝達市值衝破 5 兆美元,不僅是企業層面的勝利,也是美國政府將 AI 視為國家戰略競爭核心的體現。美股尤其是 AI 巨頭的持續上漲,成為了美國政府間接為 AI 輸血、並穩固其金融霸權的重要工具。
而企業藉錢拉高市值,市值拉高後能藉更多錢,從而形成了「融資 - 提升市值 - 再融資」的循環,為國家戰略提供了資本上的助力,同時也將 AI 的泡沫越吹越大。
國際金融機構的警鐘已經敲響。IMF 總裁警告,全球股價飆升正在逼近網路熱潮的水平。英國央行也擔憂,美國股票市場「在若干指標上顯示估值過高」,且高度集中的市場在 AI 預期降溫時將特別容易受到衝擊。
這場由兆美元堆砌的 AI 未來,實質上是一個高槓桿、高估值的必要賭注。輝達衝破 5 兆美元市值,是美國在 AI 領域進行戰略性、不惜一切代價投入的縮影。一旦 AI 泡沫破裂,衝擊的將不單純是股市,危機將進一步向債券市場和銀行信貸體系傳導,可能引發比 2000 年網路泡沫更嚴重的金融危機。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