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每年諾貝爾獎季「壓軸大戲」的經濟學獎將於今 (13) 日晚上 5 時 45 分揭曉最,這場全球經濟學界的「猜謎遊戲」再度引發關注,誰的研究能摘得這象徵學術巔峰的桂冠。
《第一財經》報導,儘管「獎金池」不乏實力人選,但最終歸屬仍難精準預測。近年來,諾貝爾獎評選愈發聚焦現實議題,2019 年關注全球減貧實驗,2022 年探討金融危機機制,2023 年表彰勞動經濟學性別差異研究,2024 年則深挖國家繁榮差距的深層動因。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仁貴說:「現實關懷是近年主線,獲獎成果往往回應了時代關鍵問題。」
依照慣例,得獎者將於 12 月赴斯德哥爾摩領獎,除獎牌證書外,還可獲得 1100 萬瑞典克朗獎金。
但榮譽背後的遴選過程極為嚴謹。每年 9 月,諾貝爾獎委員會向全球約 3000 名頂尖學者、歷屆得主及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寄送保密提名表,隔年 1 月 31 日截止。經多輪篩選、專家評估、院士投票,10 月最終確定,結果不可上訴。
引文數據成為重要參考。清華大學社科院經濟所長聘副教授謝丹夏指出,引用量超 1 萬的論文通常具備衝獎潛力,去年獲獎者論文獲獎前引用量已近 2 萬次。
科睿唯安「引文學者」名單更具前瞻性。自 2002 年啟動以來,科睿唯安透過分析被引論文識別潛在得主,至今 83 位「引文學者」最終獲獎。今年 5 月研究顯示,科睿唯安的模型在經濟學領域歷史準確率達 50%。
今年引文學者中,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David Autor 與哈佛大學教授 Lawrence Katz 兩人因「薪資結構、收入不平等與技術變革」研究入選。
貝勒大學教授 Scott Cunningham 預測,Autor Katz 兩人有望與去年獲獎者 Daron Acemoglu 組成「技能偏向型技術變革」組合,儘管 Acemoglu 去年已獲獎,但其在該領域貢獻有望被再度肯定。
李仁貴也說,諾貝爾獎獎勵「具體貢獻」而非終身成就,理論上存在二次獲獎可能,如物理、化學領域已有先例。
其他熱門人選包括芝加哥大學 Marianne Bertrand 與麻省理工學院 Sendhil Mullainathan,兩人因「種族歧視、公司治理與勞動經濟學」研究受到關注。
此外,史丹佛大學 Nicholas Bloom 則因「經濟不確定性對投資影響」入選。
另一個備受矚目的熱門組合是耶魯大學的 Steven Berry、麻省理工學院的 Jerry Hausman 與哈佛大學 Ariel Pakes。他們在產業組織領域,特別是透過結構估計方法推動實證經濟學發展方面貢獻卓著,三人共同推動的「BLP 模型」已成為分析產品差異化與需求估計的關鍵工具,廣泛運用於反壟斷與併購研究中。
此外,近年來一直呼聲頗高的還有研究內生成長理論的法國經濟學家 Philippe Aghion、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重要代表 Robert Barro、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領導者 Olivier Blanchard 及哈佛大學研究國際貿易理論的經濟學教授 Marc Melitz 等人。
從減貧到不平等,從技術變化到不確定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始終緊扣時代脈動。無論最終花落誰家,這場學術盛宴都將為全球經濟問題提供新的思考維度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