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周推出一系列貿易反擊措施,除收緊稀土出口管制外,針對高端鋰離子電池及相關材料的出口限令,被視為應對美方單邊壓力的關鍵反制。此舉不僅延續了中國以資源與技術優勢塑造貿易規則的策略,更直接挑戰美國在清潔能源轉型中的供應鏈安全。
《彭博資訊》分析指出,中國宣布自 2025 年 11 月 8 日起,對部分鋰離子電池、關鍵正負極材料及製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要求企業出口前須獲商務部許可,此舉涵蓋儲能用大型電池、核心材料及生產技術,而這些領域恰是中國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的環節。
另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今年前 7 月中國電網規模鋰電池佔美國進口量的 65%,是美方儲能體系的重要支撐。
美國當前面臨資料中心能耗飆升的壓力,電池儲能已成為穩定電網的關鍵。美國 Lawrence Berkeley 國家實驗室報告顯示,美國資料中心耗電量 2017 至 2023 年增長逾一倍,預計 2028 年將達三倍。
儘管美國近年推動本土電池製造,但產能仍難以滿足需求,未來十年料將必須新增 136GW 電池容量,其中相當比例仍需要仰賴中國供應。
彭博新能源指出,中國在電池供應鏈的優勢,讓他們能精準施加壓力,雖然此輪管制範圍不及其他出口限制廣泛,但鑑於中國控制全球 96% 負極材料、85% 正極材料產能,美國企業短期內難尋替代。
美國新安全中心能源、經濟和安全項目主任、美國前副助理貿易代表 Emily Kilcrease 也說,能源需求已成為美國 AI 資料中心基礎建設的隱形瓶頸,中國管制恐加劇這一問題。
市場已迅速作出反應。美國電池企業 Fluence Energy 股價上周五 (10 日) 大跌逾 12%,特斯拉亦下跌 5%,兩者均部分依賴中國電池組件。
內華達州電池製造商 Dragonfly Energy 首席執行官 Denis Phares 坦言,中國措施增加了全球供應鏈複雜性,企業正加速減少對中國零件依賴,但過程並非易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管制並非孤立事件。上周四 (9 日),中國商務部、海關總署連續發布四則公告,擴大稀土、超硬材料等多領域出口管制範圍。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強調,相關物項具明顯軍民兩用屬性,措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旨在維護國家安全與履行防擴散義務,不針對任何國家,合法申請將予審批。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 資深研究員 Ilaria Mazzocco 認為,中國明確傳遞「不願洩露核心技術」的信號,目標是鞏固未來數十年的行業主導權。
從稀土到電池,中國在貿易博弈中已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設定規則,以對方熟悉的工具反制。專家指出,中國最新一輪反制措施既是應對壓力的「王牌」,更是維持技術競爭優勢的長遠佈局。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