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一顆名為 2024 PT5 的小行星短暫環繞地球近兩個月,被稱為「迷你月亮」。此一事件激發了太空企業家們的想像,一場針對小行星豐富礦產的「太空淘金熱」正悄然升溫。
小行星被視為巨大的寶庫,富含鉑、鈷、鐵甚至黃金等用於製造智慧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的貴重金屬。NASA 曾估算,僅開採小行星帶中 10 個高價值目標,即可創造高達 1.5 兆美元的財富。在地球稀土金屬出口由少數國家主導的背景下,太空成為尋找新礦源的戰略前線。
相較於遙遠的小行星帶,偶爾被地球引力捕獲的「迷你月亮」因距離近,成為更理想的開採目標。TransAstra 公司執行長 Joel Sercel 表示,若當時系統就緒,他們就能夠捕捉 2024 PT5,將其置於穩定軌道,成為永久的太空資源。然而,迷你月亮極為罕見,過去十年僅發現不到 10 顆。
參與者之一,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 Lindy Elkins-Tanton 領導的「靈神號」計畫的目標,是科學家們認為是一顆古老原行星裸露核心的區域,那裡富含鐵、鎳和其他金屬,價值可能高達千兆美元。Elkins-Tanton 最近接受《太空》雜誌採訪時所說,也就是「15 個零」。
其經濟吸引力包括: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蘊藏著豐富的鉑金礦藏,可用於製造催化劑;鈷可用於製造電池;鐵可用於製造鋼鐵;以及黃金可用於製造電子產品。
不過,太空採礦的挑戰極其嚴峻。首先,成本高得驚人,過去的樣本返回任務每克材料成本高達 1.5 億美元。其次,小行星高速旋轉、重力微弱,加上極端溫度與輻射,使得傳統登陸採礦幾乎不可能。此外,大量太空礦產湧入市場,可能導致全球商品價格崩盤,衝擊經濟。
為此,企業家們提出「捕捉」而非「登陸」的創新方案。TransAstra 公司計畫用巨大塑膠袋包裹小行星,再以集中的太陽能將其融化,分離出金屬。而已停止營運的 Tethers Unlimited 公司則曾設計用巨網捕捉小行星的系統。
儘管許多早期嘗試因資金耗盡而失敗,但這場競賽遠未結束。NASA 的 Psyche 探測器正飛往一顆價值數兆美元的金屬小行星,預計 2029 年抵達。
專家認為,太空採礦是一場高風險的賭注,它可能重塑全球供應鏈,也可能因缺乏耐心投資而停留在科幻小說的想像中。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