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日前赴英國國是訪問,他在國宴致詞中表示美英關係「牢不可破」。事實上,英國政府整整一周都在擔心,川普造訪期間的一次失誤,就可能毀掉兩國間的「特殊關係」,甚至毀掉施凱爾的首相職位。
CNN 分析指出,這次是川普第二次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但時機對時任首相來說卻相當不利。就在川普抵達前幾天,首相不得不撤換駐美大使,因為他與已定罪的性犯罪者艾普斯坦(Jeffrey Epstein)關係過於密切。同時,首相也必須設法避免讓外界將川普與艾普斯坦過去的往來畫上等號。
如今訪問結束,英國開始清點成果:在這兩天中,英國為川普奉上了最盛大的禮遇,而這究竟換來了什麼?
科技繁榮協議 不過是「矽谷二手貨」?
施凱爾最大的收穫是與美國企業簽署總額 1500 億英鎊的「科技繁榮協議」,其中約 310 億英鎊將來自美國科技巨頭,用於加強英國的人工智慧和科技基礎設施,而這筆投資的大部分(900 億英鎊)將在未來 10 年內來自私人資本公司黑石集團。
英國政府宣稱,這筆投資將創造 7,600 個就業機會。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買單,認為許多投資原本就是商業決定,只是被綁在一起湊成這筆「協議」,以配合川普的訪問。
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計畫主任奧沙利文(Olivia O’Sullivan)告訴 CNN:「這些協議的一些細節,包括英國為了維持這些密切的科技關係而做出了哪些讓步,都存在著很大的問號。」
曾任英國副首相、近期剛卸下 Meta 首席政策執行長一職的尼克 · 克萊格(Nick Clegg)警告,這項科技協議充其量不過是「矽谷的二手貨」。
克萊格在劍橋的一場會議上表示:「我們在科技上就像個附庸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項美英科技協議,只是英國緊抓著山姆大叔衣角不放的另一種表現。」
不過,美英兩國在核能方面找到共同點,雙方簽署協議以便更容易在兩國建造核電廠。
關稅與外交政策 沒盼到重大突破
然而,這些交易的潛在經濟效益仍需時日。從短期來看,英國經濟將維持在川普抵達時的狀態。
儘管川普對大多數英國商品課徵的 10% 關稅,低於他對歐盟徵收的稅率;儘管英國可以吹噓自己是第一個與美國達成後關稅貿易協議的國家,但 10% 的關稅仍然是 10%,比川普上任時的稅率高出許多。此外,這項貿易協議的實質內容依然有限。
在川普到來之前,英國曾希望美國能取消目前對其鋼鐵出口徵收的 25% 關稅,但這個計畫現在已遭到擱置,使得英國鋼鐵產業更瀕臨崩潰。上個月,英國第三大鋼鐵廠已倒閉並由政府接管。
在外交政策方面,施凱爾也成功避免了重大爭端。儘管川普表示他不同意英國承認巴勒斯坦國,但他並未強烈批評施凱爾。
CNN 分析總結,如果施凱爾默的目標是迴避任何可能對他或川普造成的攻擊,這次國事訪問可說是相當成功。但如果目的是想將川普的「親英情結」轉化為具體的貿易與外交政策承諾,英國或許會暗自感到吃了虧。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