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屢次批評聯準會 (Fed) 決策,並放話可能撤換理事,引發金融市場對央行獨立性受損的憂慮。《華爾街日報》(WSJ) 周日刊出由 Citadel 執行長格里芬 (Kenneth Griffin) 與芝加哥大學教授 Anil Kashyap 共同撰寫的專文,警告政治干預恐削弱 Fed 控制通膨的能力,最終導致借貸成本攀升。
兩位作者直言,美國當前雖擁有強健經濟基本面,但同時面臨兩大挑戰:不具永續性的財政路徑與居高不下的通膨壓力。若市場懷疑央行無法在不受政治干預下有效壓制通膨,投資人將要求更高風險溢價持有美國公債,進而墊高政府融資成本。
干預引發數據公信力疑慮
川普多次批評 Fed 主席鮑爾降息過慢,導致房貸利率升高並打擊買房需求。他同時點名哈塞特 (Kevin Hassett)、Fed 前理事華許 (Kevin Warsh) 及現任理事華勒 (Christopher Waller) 為可能接任鮑爾的人選。雖然哈塞特本人也強調 Fed 應保持獨立,但市場仍擔心白宮過度介入。
格里芬與 Kashyap 指出,川普的干預及先前撤換勞工統計局 (BLS) 局長的行動,已動搖外界對官方數據的信任。這種信任往往需要多年建立,卻能在短時間內被破壞。他們警告,若 Fed 喪失獨立性,美國可能重蹈新興市場覆轍,因政治干預侵蝕制度可信度,迫使市場要求長期更高利率。
歷史經驗同樣值得借鏡。1970 年代白宮曾迫使 Fed 壓低利率,央行因未及時收緊政策而導致通膨失控,被視為 Fed 最嚴重的失敗之一。近期英國也出現類似情況,政府批評英格蘭銀行 (BOE) 與官方統計機構,導致信心危機並迫使央行緊急干預市場,後果是長期借貸成本上升、政府不得不進行痛苦的財政調整。
政策公信力影響長遠經濟
專文強調,Fed 獨立性並非天生應得,而是需要透過透明度、問責制與績效來贏得。國會的監督角色必須與行政部門的干預保持區隔。只有在這樣的制度下,Fed 才有足夠空間做出控制通膨所需的艱難決策。
評論也指出,若 Fed 向政治壓力低頭,放任通膨攀升,不僅會侵蝕數以千萬計退休美國人的儲蓄,更可能在中期選舉中引發選民強烈反彈,對川普政府造成傷害。相反地,若能提名如鮑曼 (Michelle Bowman)、華勒等具獨立思維與專業背景的候選人,則有助於同時維持政策公信力與行政目標。
作者進一步建議,川普政府除維護 Fed 獨立性外,還應推動結構性改革,包括控制政府支出、現代化審批流程、提升教育與技術訓練、吸引全球人才,以及抑制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 比例。唯有在這些措施配合下,美國經濟才能建立更穩健的長期基礎。
他們最後強調,經濟政策的可信度是逐步建立的,但若忽視程序與規範則可能迅速喪失。一旦信任受損,市場將要求更高融資成本,不僅拖累經濟成長,也削弱全球對美國制度的信心。守護央行獨立性與政策公信力,必須成為當前經濟政策的核心優先事項。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