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 (14 日),一張拍攝於北京街頭的合照在社群平台掀起波瀾,輝達 (NVDA.US) 創辦人黃仁勳身穿標誌性黑色皮衣,與小米集團 (01810-HK) 董事長雷軍並肩站立在一輛小米 SU7 旁,兩人面帶笑意豎起大拇指,北京當天氣溫高達攝氏 35 度,黃仁勳的皮衣成為網友調侃焦點,但陸媒指出,這場看似輕鬆的老友重逢,卻暗藏全球智能汽車產業鏈的博弈密碼。
《時代周報》報導,黃仁勳周三 (16 日) 現身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開幕式,面對媒體追問時直言「很想買一輛小米汽車」,並強調「與小米在多領域緊密合作」。這番表態將兩家企業從手機晶片到汽車領域的合作軌跡推向台前。
12 年前,黃仁勳曾為小米 3 手機站台推介 Tegra 4 晶片,十二年後小米 SU7 搭載的輝達 Orin 系列晶片,正成為輔助駕駛系統的核心大腦。
這場跨越 12 年的合作重續,恰逢全球智慧汽車產業變局的關鍵時刻。隨著輝達新一代車規晶片 Thor 量產延期,中國車廠自研晶片浪潮席捲而來,曾經穩固的市場格局正面臨重構。
根據頭豹研究院數據,去年中國輔助駕駛 SoC 晶片市場呈現「雙寡頭」格局,輝達 Drive Orin-X 以 210 萬套裝機量,市佔率 32.3% 位居第一,特斯拉 FSD 以 132 萬套位列第二。儘管國產廠商如地平線、黑芝麻智慧已實現產品上車,但整體市佔率仍不足三成。
技術迭代的加速正在打破既有平衡。輝達原本計畫在去年量產的 Thor 晶片,因設計複雜度與製程挑戰被迫延期,這給了中國車廠難得的機會。
半導體專家張國斌說:「Thor 晶片的延遲暴露了新技術架構的量產風險,車企擔憂技術路線波動影響產品穩定性,自研晶片成為規避供應鏈不確定性的戰略選擇。」
上述擔憂在重量級新勢力車廠中尤為明顯,小鵬的「圖靈」晶片已完成流片,計畫年內量產,蔚來「神璣 NX9031」在今年首季搭載旗艦車型 ET9,理想的「舒馬赫」專案已組建 200 人研發團隊,目標年底前完成流片。
在這場晶片競賽中,中國車廠展現出獨特的突圍路徑。除自研晶片外,多家企業同步佈局「多源供應商」策略。
智己汽車在推進自研的同時,積極適配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國產方案,吉利「星辰一號」晶片計畫 2025 年量產,搭載旗下領克與銀河系列高端車型。這種「自研 + 第三方採購」的多元化模式,既保障了供應鏈安全,也為技術迭代預留了彈性空間。
報導指出,作為智慧硬體領域的跨界玩家,小米的技術路線選擇備受關注。儘管尚未公開自研晶片計劃,但手握整車製造與 SoC 晶片研發能力的雙重優勢,讓小米在輔助駕駛領域的佈局充滿想像空間。若選擇自研路徑,將顯著降低對輝達的依賴,若延續深度綁定,則必須直面後者產品節奏與技術路線的潛在風險。這種不確定性在黃仁勳與雷軍的互動中可見端倪,合影背後的商業考量或許正是輝達鞏固核心客戶的主動出擊。
技術演進的趨勢進一步加劇了競爭複雜性。專家分析指出,輔助駕駛 SoC 晶片正朝著更高算力、更低功耗及多功能融合方向發展,7 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成為決勝關鍵。輝達在 GPU 架構與 AI 算力調度領域的技術累積,短期內仍難以被超越。
產業經濟分析師、釘科技創辦人丁少將說:「儘管中國車廠的自研攻勢猛烈,但輝達在 AI 模型端側算力的積累仍是其護城河。」
站在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黃仁勳的中國行釋放出明確訊號,也就是在全球智慧汽車晶片的競爭中,合作與競爭的天平正在傾斜。當 Thor 晶片的交付延期遇上中國車廠的自研突圍,這場關乎未來出行話語權的博弈,恐將重塑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分佈,而小米與輝達的故事,不過是這場宏大敘事中的精彩註腳。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