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周三 (7 日) 報導,美國針對中國轉進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與泰國的太陽能面板生產線祭出高額關稅後,中資企業迅速轉向印尼與寮國設廠,並成功在美國市場取得立足點,重塑全球太陽能供應鏈格局。
根據《路透》報導與美國貿易數據,印尼與寮國在美國太陽能模組市場的合計市占率,從 2023 年不到 1%,在 2024 年 11 月第二輪關稅後的三個月內飆升至 29%。同期,來自越、馬、泰、柬四國的出口則年減 33%。
顧問公司 Wood Mackenzie 指出,這四國的中資太陽能產能預期將「關閉或大幅縮減」,代表美國關稅政策確實對其造成衝擊,但也暴露出貿易干預的侷限性。
中資靈活轉進 再造東南亞出口據點
市場人士指出,這些新設在印尼與寮國的產線,幾乎全為規避美國關稅而設,並以高於全球平均價格的條件出口至美國,顯示中資企業正重新部署貿易路線。
Rystad Energy 分析師 Fei Chen 指出,因擔憂未來美方也將針對印尼與寮國出手,已有中國業者著手轉往土耳其、阿曼、沙烏地阿拉伯、阿聯與衣索比亞等地設廠,尋求下一階段的供應鏈出海口。
在無法出口美國的情況下,中國過去一年也將太陽能面板外銷重心轉向亞洲與非洲。能源智庫 Ember 的數據顯示,亞洲在 2025 年第一季占中國出口比重達 37%,高於 2024 年的 25.4%;歐洲占比則由 41% 降至 34%,主因歐洲庫存仍高企、需求走弱。
躲關稅有妙招!中國改賣太陽能「電池」到美國
整體而言,美國自 2024 年 6 月以來太陽能模組進口量下降 26%,四國合計市占自全年 82% 重挫至僅 54%。不過,以進口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s) 再於美國境內組裝的方式反而激增,電池進口量自首輪關稅起至今成長三倍,占進口總量比重自 2023 年的 6.5% 飆升至 28%。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