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部分亞馬遜 (AMZN.US) 第三方賣家今年計劃縮減 Prime Day 活動規模,甚至選擇退出,以保護自身利潤。
根據路透周一 (28 日) 報導,四位賣家與六位賣家顧問透露,面對 145% 高關稅的衝擊,許多以中國製商品為主的亞馬遜第三方商家,選擇降低 Prime Day 折扣商品數量,或直接不參與活動。
其中,銷售中國進口腳踏車與滑板的 Steve Green 表示,他今年將首次缺席 Prime Day,選擇保留未受關稅影響的庫存,以原價銷售。另一位業者、Bogg Bag 執行長 Kim Vaccarella,也選擇退出 Prime Day,並將生產轉移至柬埔寨與越南。
高關稅壓力迫使商家重新布局
Prime Day 一向是亞馬遜僅次於黑色星期五與網購星期一的重要購物節,亞馬遜每年投入鉅資推廣,吸引全球約 2 億名 Prime 會員。雖然參與活動屬自願性質,但第三方賣家透過 Prime Day 能顯著提升曝光與銷售量。
然而,分析師 Sundaram 指出,在當前貿易環境下,「亞馬遜本身不會有太大問題,但第三方賣家才是這場衝擊下最大的受害者。」
一位亞馬遜發言人表示,今年 Prime Day 仍獲得賣家強烈回應。據悉,商家報名參與 Prime Day 的截止日期為 5 月 23 日。不過,若第三方賣家縮手,恐將影響亞馬遜的廣告收入、手續費收入及促銷商品品項。
費用高漲 加重商家負擔
根據顧問指出,參加 Prime Day 需額外支付推廣費用,例如 1,000 美元的「最佳優惠」(Best Deal) 或 500 美元的「限時優惠」(Lightning Deal) 廣告費用,再加上每筆交易 15% 的平台佣金及廣告費用,使第三方商家原本僅剩 15% 至 20% 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KitchenEdge 負責人 Michael Slate 坦言,面對未來成本不確定性,他無法在 Prime Day 提供過往的 20% 折扣幅度;而 MedCline 公司執行長 Rick Sliter 也表示,儘管去年 Prime Day 銷售額是平時的 7 倍,但若關稅壓力持續,折扣銷售將難以為繼。
亞馬遜積極因應 關注關稅影響
亞馬遜首席執行官賈西 (Andy Jassy) 早前在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亞馬遜正在進行「策略性提前備貨」,並與供應商重新協商條件,以努力維持消費者價格穩定。
亞馬遜也已開始向大型供應商及第三方賣家調查關稅影響,以研判未來 Prime Day 的商品供應與價格調整策略。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 Marketplace Pulse 數據,2024 年第四季,亞馬遜平台上第三方賣家銷售的商品占比高達 62%,顯示第三方商家對亞馬遜整體生態系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儘管部分賣家選擇縮減參與,但也有業者嘗試透過逐步漲價、降低廣告投放或分批進口貨品等方式,試圖緩衝關稅帶來的財務壓力。
顧問 Jon Elder 總結道:「目前許多賣家正在做出艱難決策,整個環境非常艱困。」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