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近期傳出將在關稅談判中施壓其他國家,要求其限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以換取美方關稅豁免。然而,在一篇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文章中,歐洲外交關係協會地緣經濟高級政策研究員 Agathe Demarais 就指出,中美之間的「脫鉤」並非易事,並可能面對三大挑戰。
挑戰一:美方施壓可能對美國自身經濟造成更大損害
首先,Demarais 表示,推動與中國「脫鉤」可能對美國造成更大的經濟衝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算,貿易戰將使美國 2024 年的 GDP 增長下降 0.9 個百分點,而對中國的經濟影響則相對較小。
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達到 4390 億美元,是中國從美國進口商品的三倍多,代表美國公司需要支付的關稅將遠高於中國公司。
此外,美中貿易結構也進一步揭示了為何美國經濟將遭遇更大挑戰。中國為為美國提供的智慧型手機和電腦顯示器等產品,在美國市場的進口占比高達四分之三,且美國目前無法迅速增加生產能力或找到替代供應商,導致美國消費者面臨電子產品價格的急劇上漲。
相較之下,若美國停止向中國出口商品,中國的影響相對較小,因為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多是石油、大豆等低階且易替代的商品。
挑戰二:全球或不願支持美國的經濟政策
Demarais 指出,第二個問題是,若其他國家被要求選邊站,它們可能不會選擇支持美國。歐洲的立場尤為關鍵,但最近的政策趨勢顯示,歐洲國家對中國的立場可能更靈活。例如,今年 4 月,歐盟就同意重新與中國就電動汽車關稅進行談判。
此外,全球其他國家大多與中國保持密切的貿易關係,這些國家可能會優先平衡對美國和中國的貿易利益,而非單純站隊。例如,日本在面對美方施壓時,就強調說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對其經濟非常重要。
挑戰三:美國施壓條件不明或成為一大挑戰
最後,中國要求全球與中國「脫鉤」的要求缺乏明確性。美國未能清晰地表達與中國「脫鉤」的具體條件,使其他國家難以做出果斷決策。
美方的立場變化無常,對盟友的信任造成了損害。許多國家擔心美國可能隨時改變政策,甚至推翻已有的協議,使全球各國對美方政策的可靠性產生了疑慮
這一情況也促使更多國家採取「平衡策略」,同時維持與美國和中國的良好關係,並選擇相對保守的外交立場,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國家。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